九部门发文加快数字人才培育
49 2025-04-05 08:52:51
《规划》指出,亳州市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,到2025年,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,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,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,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,逐步形成绿色、共享、高效、低耗的生产生活方式,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取得明显进展。
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,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监管体系建设。对城区露天烧烤摊点实行集中布局、进店经营,鼓励城市餐饮服务经营场所使用燃气、电等清洁能源,使用高效油烟净化设施。
合理划定社区、办公楼、学校、医院等建筑物与交通干线、工业企业等噪声源的防噪距离,加强城市噪声敏感建筑物等重点领域噪声管控,建设完善高架桥、快速路、城市轨道等交通干线隔声屏障等降噪设施。推动广西北部湾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,开展涠洲岛珊瑚礁以及北海、防城港等设区市海草床保护和修复,建设海岸防护林,推进互花米草防治。构建自然资源市场信用体系,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自然资源市场交易规则。贵港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升级改造。加强城市道路保洁,推行低尘的机械化湿式清扫方式。
局部区域和化工等行业仍存在生态环境风险隐患,防城港、崇左等设区市尚未具备备用水源供水能力。部分市县应对突发疫情或突发事件的医疗废物废水处置能力不足。优化港口布局,不断提升北疆集装箱及滚装汽车货类吞吐量占比。
重点战略方向:降碳推动煤电、钢铁、化工、石化、建材等行业有序达峰根据《规划》,十四五时期,我市坚持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,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,建立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机制,加快推动产业、能源、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结构调整,积极引导形成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。推动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率先实现碳达峰,努力打造碳中和示范区。统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,推动煤电、钢铁、化工、石化、建材等行业有序达峰。加强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规范研究,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示范,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建筑,通过建筑布局、立体绿化、建筑材料使用等被动式节能措施,降低建筑能源需求。
持续推动既有建筑、老旧供热管网节能改造,加快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。大宗货物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工业企业、新建物流园区要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,150万吨以下的工业企业、新建物流园区要采取共建共用铁路专用线或新能源车辆集疏运方式。
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重大进展,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。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绿色宜居。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,到2025年,新能源机械占比达到50%左右。提升南疆港区散货运输能力,新建远航南货场2条装车线,新增矿石铁路疏运能力1000万吨/年。
近岸海域水质巩固改善。淘汰高排放车辆2025年年底前,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加快淘汰高排放车辆,2024年年底前,全市基本停止使用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清扫车、洒水车、垃圾运输车、邮政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自然资源部、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《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(2021-2035年)》,提出到2035年,北方防沙带区域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,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,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,基本建成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。《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,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60万公顷,退化草原治理270万公顷,营造林220万公顷,水土流失治理450万公顷。
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核心区,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总体布局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以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为主攻方向,重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、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、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、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、天山和阿尔泰山森林草原保护、北方防沙带矿山生态修复等6项重点工程,共29个重点项目。
《规划》提出,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基本原则是,坚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,坚持因地制宜、科学精准治理,坚持绿色发展、生态惠民富民,坚持创新引领、强化监督管理。到2035年,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380万公顷,退化草原治理740万公顷,营造林610万公顷,水土流失治理1120万公顷。
区域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,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,河湖、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,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,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,废弃矿山得到全面修复,森林、草原、河湖、湿地、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。《规划》实施范围为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9个省(区、市)181个县(市、区、旗)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99个团,总面积183万平方千米北京市:1月下半月,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。汾渭平原:1月下半月,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,首要污染物为PM2.5。其中,16-19日,黑龙江西南部、吉林中部、辽宁中西部局地可能出现轻度污染过程;20-23日、26-27日,区域大部为良至轻度污染,黑龙江西南部、吉林中部及辽宁中西部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过程。西北区域:1月下半月,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,首要污染物为PM2.5。
其中,16-18日,新疆天山北坡和南疆地区可能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,东部地区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,局地可能出现重度污染过程;19日,宁夏北部、新疆南疆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可能出现中度污染过程,东部局地可能出现重度污染过程;21-23日,新疆南疆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可能出现中度污染过程,东部地区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、局地可能出现重度污染过程;24-27日,新疆天山北坡和南疆地区可能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;28-29日,区域西部以良为主,中东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、局地可能出现重度污染过程。苏皖鲁豫区域:1月下半月,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轻度污染为主,首要污染物为PM2.5。
华南区域:1月下半月,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。1月下半月,全国大部扩散条件一般,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。
西南区域:1月下半月,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。东北区域:1月下半月,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。
其中,17-18日、20-21日,空气质量为良;27-30日,可能出现轻度污染过程。其中,16日,北部内陆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过程。其中,16-24日,重庆、成都平原、川南、川东北大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,成都平原和川南局地可能出现重度污染过程;30-31日,成都平原、川南、川东北局地可能出现轻度、短时中度以上污染过程。其中,16-19日,中南部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过程;20-24日,区域中南部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;25-27日,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;27-31日,区域大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。
长三角区域:1月下半月,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,首要污染物为PM2.5。其中,16-19日,区域大部为轻至中度污染,局地可能出现重度污染过程;20-24日,区域大部为良至轻度污染;25-29日,北部局地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过程。
其中,华北、华东、汾渭平原和西南地区局地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过程,首要污染为PM2.5。其中,16-18日,区域大部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;19日、21-23日、28-29日,局地可能出现重度污染过程;20日,区域大部为良至轻度污染。
京津冀及周边区域:1月下半月,区域北部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,中南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,首要污染物为PM2.5。其中,16日,湖北、湖南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;17-20日,湖北和湖南中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、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过程,广东和广西局地可能出现轻度污染过程;21-23日,湖北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,局地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过程;24-29日,湖北、湖南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,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过程。
2022年1月15日,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、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、东北、华南、西南、西北、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,开展2022年1月下半月(16-31日)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严格控制新(改、扩)建高耗能、高排放项目,新建高耗能、高排放项目应按相关要求落实区域削减。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。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,全面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。
到2025年,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65%,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及以下城市,建立地面公交骨干通道,因地制宜打造优越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。强化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,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,形成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、安逸宜居的生活空间、青山绿水的生态空间。
推动能源利用方式绿色转型。系统推进三水共治,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《规划》明确,要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,强化河湖长制,统筹水资源利用、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,持续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,还老百姓更多岸绿水清、河畅湖美。
稳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,有序开展钒钛钢铁、建材、石化、火电等行业绿色化、循环化、低碳化改造,控制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。到2025年,建成光伏、风电发电装机容量各1000万千瓦以上,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42%左右。